“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课程编码:BASM2010
学 时:64(理论学时:32,实验学时:32)
学 分:3.0
适用对象:五年制临床医学、五年制法医学、七年制预防医学。
先修课程:细胞生物学、人体解剖学。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1.高英茂.组织学与胚胎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ISBN 7-117-06862-0/R·6863
2.高英茂.组织学与胚胎学(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ISBN 978-7-04-028552-9
3.ROSS MH, PAWLINA W. Histology Text & Atlas [M]. 5th edition,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06, ISBN 978-0-7817-7221-1.
4.SADLER TW. Langman’s Medical Embryology [M]. 11th edition,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10, ISBN: 978 -1-6054-7656-8.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性质:医学基础课
目的:
1.培养学生掌握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
2.培养学生掌握人体个体发生过程及其规律,并掌握有关先天畸形发生的原因、机制和预防措施。
3.培养学生掌握常用组织学和胚胎学英文词汇。
4.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观察和独立思考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具有科学、严谨、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
二、课程内容简介
组织胚胎学是阐述正常人体组织和器官正常微细结构及其发生发展的科学,属于生物科学中形态学的范畴,是医学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又称微观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的教学任务在于使医学生理解和把握人体各组织和器官的正常微细结构特征、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功能意义,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必要的形态学基础。只有在掌握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理解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发展过程,正确判断人体的正常与异常,区别生理与病理状态,从而对疾病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三、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人体四大基本组织的结构特点及其机能意义。
2.掌握机体各系统的特点及主要器官的微细结构和机能意义。
3.掌握早期人胚发育、胚外结构的形成、结构与机能意义。了解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及心血管系统发生的原基及形态演变过程,掌握这些系统常见的先天性畸形。
4.理解切片制作技术的一般方法,并能理解组织和细胞学研究中常用的几种技术方法。
5.具有正确使用普通光学显微镜的能力。
6.能正确辨认主要器官及其组织结构和特有的细胞成分。
7.对切片标本具有一定的文字描述能力。
8.对一些重要的超微结构模式图和电镜照片有一定的识别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第一章 组织学绪论
1.掌握组织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系统、器官、组织和细胞的概念。
2.了解组织学的研究意义以及组织学与解剖学、生理学、免疫学、病理学及其他临床各学科的关系。
3.了解组织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和技术:普通光学显微镜组织标本的制备方法如石蜡切片和H-E染色法、光学显微镜术、电子显微镜术、组织化学技术、组织培养术与组织工程、组织和细胞的定量术。
4.了解组织学的学习方法。
5.掌握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6.掌握切片的观察方法。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1 |
0.5 |
1 |
|
|
|
|
|
|
第二章 上皮组织
1.掌握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和被覆上皮的分类依据,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复层柱状上皮和变移上皮的结构、主要分布和功能。
2.掌握上皮组织各种特殊结构的结构和功能特点: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特殊结构如微绒毛和纤毛;上皮细胞侧面的特殊结构如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缝隙连接和连接复合体;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特殊结构如基膜、质膜内褶和半桥粒。
3.掌握腺上皮与腺的概念。
4.了解腺体的分类原则和多细胞外分泌腺的结构和分类。
5.掌握各种腺细胞如蛋白质分泌细胞、糖蛋白分泌细胞和类固醇分泌细胞的结构特点。
6.光镜下掌握并识别单层柱状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和变移上皮的形态结构特点。
7.通过电镜照片掌握微绒毛、纤毛和细胞连接的超微结构。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2 |
1.5 |
2 |
|
|
|
|
|
|
第三章 固有结缔组织
1.掌握结缔组织的一般特点和分类。
2.掌握疏松结缔组织的分布、结构特点和机能意义。
3.掌握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和肥大细胞的光镜结构、电镜结构和功能。
4.了解脂肪细胞和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5.掌握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的分布、光镜结构、电镜结构、化学成分和功能。
6.了解基质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功能。组织液的形成。
7.了解致密结缔组织的分类、结构特点和功能。
8.了解脂肪组织的分类、结构特点和功能。
9.了解网状组织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10.光镜下掌握疏松结缔组织的结构特点,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胶原纤维以及弹性纤维的形态结构特点。
11.光镜下了解不规则致密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的结构特点。并能在镜下识别。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3 |
1.5 |
2 |
|
|
|
|
|
|
第四章 软骨和骨
1.掌握软骨组织的一般结构特点和分类。
2.掌握透明软骨的分布、结构和功能,软骨膜的结构和功能。
3.了解纤维软骨和弹性软骨的分布和结构特点。
4.掌握骨组织的结构:骨基质的构成成分、骨板的概念;骨祖细胞的微细结构和功能;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的来源、微细结构和功能;骨细胞的结构特点。
5.掌握长骨的构造:骨密质的结构、环骨板、骨单位、间骨板的结构;骨松质结构特点;骨膜的结构与功能。
6.了解骨的发生:膜内成骨和软骨内成骨的主要过程和特点;影响骨生长的因素。
7.光镜下掌握并识别透明软骨、弹性软骨、骨磨片的形态结构特点。
8.通过胎儿指骨切片和模型了解软骨内成骨的动态过程。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4 |
1.5 |
1.5 |
|
|
|
|
|
|
第五章 血液和淋巴
1.掌握血液的组成和血细胞的分类。
2.掌握红细胞的大小、形态、结构和功能。网织红细胞的结构特点和临床意义。红细胞、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的正常值。
3.掌握白细胞的分类和正常值。各类白细胞的形态、结构、百分数和功能。三种有粒白细胞颗粒的超微结构和所含物质。T、B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功能。
4.掌握血小板的形态、微细结构、正常值和功能。
5.了解骨髓的组织结构;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的来源、生物学特性、增生和分化发育;血细胞在发生过程中的形态演变。
6.了解淋巴的形成、成分和功能。
7.掌握油镜的使用方法。
8.油镜下掌握并识别各种血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
9.光镜下了解血细胞在发生过程中的形态演变规律,能区分红细胞系和粒细胞系。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5 |
1.5 |
1.5 |
|
|
|
√ |
|
|
第六章 肌组织
1.掌握肌组织的一般结构特点和分类。
2.掌握骨骼肌纤维的光镜结构、电镜结构和收缩机制。
3.掌握心肌纤维的光镜结构和电镜结构特点。
4.了解平滑肌纤维的光镜结构、电镜结构和收缩机制以及血管平滑肌的异质性。
5.光镜下掌握并识别三种肌组织的形态结构特点。
6.通过电镜照片掌握骨骼肌纤维与心肌闰盘的超微结构。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6 |
1.5 |
1 |
|
|
|
|
|
|
第七章 神经组织
1.掌握神经组织的组成和功能。
2.掌握神经元的形态和结构:胞体、细胞核的特点,细胞质内尼氏体的形态、超微结构与功能,神经原纤维的构造;细胞膜的特性;树突和轴突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3.了解神经元的分类:按突起数量、轴突长短、功能和神经递质分类。
4.掌握突触的概念、化学性突触与电突触的结构与功能。
5.掌握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胶质细胞的类型、形态结构特点和功能;小胶质细胞的来源。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胶质细胞的类型、形态结构特点和功能。
6.掌握神经纤维的分类;有髓神经纤维的结构、施万细胞与神经膜及髓鞘的关系、少突胶质细胞与中枢神经系统有髓神经纤维髓鞘的关系;无髓神经纤维的结构。
7.了解神经的结构。
8.了解神经末稍的分类;感觉神经末稍、感受器的概念,感觉神经末稍的分类、结构和功能;运动神经末稍、效应器的概念,运动神经末稍的分类、结构和功能。
9.光镜下掌握并识别神经元的形态结构特点。
10.光镜下掌握并识别有髓神经纤维的形态结构特点。
11.学会辨认电镜照片上的突触。
12.课堂讨论。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7 |
2 |
1 |
|
1 |
|
|
|
|
第九章 循环系统
1.掌握循环系统的组成、结构特点及功能。
2.掌握血管壁的一般组织结构:内膜、中膜和外膜的结构。
3.掌握中动脉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大动脉、小动脉和微动脉的结构特点与功能。
4.掌握毛细血管的基本结构和分类;三类毛细血管的分布、微细结构及其功能。
5.了解静脉的结构特点。
6.了解微循环的组成、结构特点和功能。
7.掌握心壁的结构。
8.了解心传导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9.了解淋巴管系统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10.光镜下掌握并识别心脏壁、中动静脉和小动脉的形态结构特点。
11.光镜下了解大动脉、静脉及毛细血管的结构。
12.课堂讨论。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9 |
1.5 |
1 |
|
|
|
|
|
|
第十章 皮肤和皮肤附属器官
1.掌握皮肤的组成和功能、皮肤附属器的组成。
2.掌握表皮的分层、各层的组织结构和表皮角化过程、表皮的功能。3种非角质形成细胞的分布位置、结构特点和功能。
3.掌握真皮乳头层和网织层的结构特点。
4.了解皮下组织的结构。
5.了解皮肤附属器:毛、皮脂腺、汗腺、指(趾)甲的结构和功能。
6.了解皮肤的再生。
7.光镜下掌握并识别指皮的形态结构特点。
8.光镜下了解头皮的结构。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10 |
0 |
1 |
|
1 |
|
|
|
|
第十一章 免疫系统
1.掌握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2.掌握淋巴细胞的分类及其在免疫中的作用。
3.了解抗原呈递细胞的概念和组成。
4.掌握淋巴组织的结构、类型和分布。中枢淋巴器官和周围淋巴器官的组成及其功能。
5.了解胸腺的组织结构,胸腺皮质及髓质的结构,血-胸腺屏障的形态学基础;胸腺的功能和年龄性变化。
6.掌握淋巴结的结构:被膜与小梁;皮质内浅层皮质淋巴小结的结构和生发中心、副皮质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意义、皮质淋巴窦的结构和功能;髓质内髓索和髓窦的结构和功能;淋巴结内的淋巴通路。掌握淋巴结的功能,淋巴细胞再循环的途径和意义。
7.掌握脾的结构:被膜与小梁;白髓中动脉周围淋巴鞘和淋巴小结、边缘区以及红髓中脾索和脾血窦的结构特点与功能意义;脾的血液通路;脾的4个功能。
8.了解扁桃体的结构和功能。
9.掌握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概念、组成和功能。
10.光镜下掌握并熟练识别淋巴结和脾的形态结构特点。
11.光镜下了解胸腺的主要结构。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11 |
1.5 |
1.5 |
|
|
|
|
|
|
第十二章 内分泌系统
1.掌握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内分泌腺的共同结构特点、分泌含氮激素和类固醇激素内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
2.掌握甲状腺的组织结构与功能:滤泡上皮细胞的微细结构、滤泡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甲状腺素的过程、甲状腺素的主要作用。滤泡旁细胞的形态结构、分布和功能、降钙素的主要作用。
3.了解甲状旁腺的结构特点与功能意义、甲状旁腺素的主要作用。
4.掌握肾上腺皮质各带的结构和功能、皮质激素的作用;髓质的结构、两种髓质细胞的结构特点、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主要作用。
5.掌握垂体的分部;腺垂体远侧部三种腺细胞的结构特点及所分泌的激素、中间部和结节部的结构、垂体门脉系统的构成及其功能意义、下丘脑与腺垂体的关系;神经垂体的结构与功能。
6.了解松果体的主要结构及褪黑素的作用。
7.了解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概念及与摄取胺前体脱羧细胞(APUD细胞)的关系。
8.光镜下掌握并识别甲状腺和肾上腺的形态结构特点。
9.光镜下熟练识别垂体的主要结构成分。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12 |
1.5 |
1.5 |
|
|
|
|
|
|
第十三章 消化管
1.掌握消化管壁的一般结构和功能。
2.了解口腔黏膜及舌的一般结构,三种舌乳头的形态结构与分布,牙的主要结构。
3.了解咽的一般结构。
4.掌握食管的组织结构。
5.掌握胃的结构和功能:表面黏液细胞的微细结构和功能;胃底腺的细胞组成类型及各类细胞的分布、结构和功能,主细胞和壁细胞的超微结构;贲门腺和幽门腺的结构特点;胃黏膜的自我保护机制。
6.掌握小肠的结构和功能:黏膜的结构特点及功能、小肠绒毛的形态结构、黏膜上皮细胞的类型、微细结构和功能、小肠腺的形态结构及细胞类型、淋巴组织的分布特点及机能意义。
7.了解大肠各部分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8.了解消化管内分泌细胞的形态特点、分布、类型和功能。
9.光镜下掌握食管、胃底和小肠的形态结构特点。
10.光镜下能熟练识别消化管及其各段(食管、胃、小肠、结肠等)。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13 |
2 |
2 |
|
|
|
|
|
|
第十四章 消化腺
1.了解大唾液腺的一般结构、三种腺泡的结构特点、导管的分段及其结构特点;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的结构特点;唾液的成分及主要作用。
2.掌握胰腺的一般结构、外分泌部的微细结构特点、内分泌部胰岛的结构特点以及各类胰岛细胞的分布和功能。
3.掌握肝的一般结构;肝小叶的形态和结构、肝细胞的微细结构和功能、肝血窦的结构特点和功能意义、窦周隙与贮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意义、胆小管的结构;肝门管区的结构;肝血液循环的途径和特点;肝内胆汁的排出途径;肝的淋巴管和神经分布;门管小叶和肝腺泡的概念。
4.了解胆囊和胆管的结构特点。
5.光镜下掌握肝和胰腺的形态结构特点。
6.光镜下了解下颌下腺的形态结构特点。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14 |
1.5 |
2 |
|
|
|
|
|
|
第十五章 呼吸系统
1.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了解前庭部、呼吸部和嗅部鼻黏膜的结构特点。
3.了解喉黏膜的结构特点。
4.掌握气管和支气管的组织结构与功能,黏膜上皮的几种细胞类型。
5.掌握肺的一般结构、肺导气部各段管道的组织结构变化规律和机能意义、肺呼吸部各段的结构特点、两种肺泡细胞的微细结构、肺泡隔和肺泡孔的结构与机能意义、气—血屏障的组成和机能意义、肺间质和肺巨噬细胞、肺的血液循环特点。
6.光镜下掌握气管和肺的形态结构特点,熟悉肺内支气管树管壁的变化规律。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15 |
1.5 |
1 |
|
|
|
|
|
|
第十六章 眼和耳
1.了解眼的组成;眼球壁的构造;纤维膜:角膜和巩膜的结构与功能、巩膜静脉窦与小梁网;血管膜:虹膜的结构和功能、瞳孔括约肌和瞳孔开大肌的分布、作用和神经支配、睫状体结构、睫状肌的分布和作用、脉络膜的结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视细胞、双极细胞和节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水平细胞、无长突细胞和网间细胞等中间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的结构,视网膜光镜下的十层结构,黄斑和视神经乳头;眼球内容物:眼屈光系统的组成,晶状体的结构、功能、年龄变化和曲度的调节,玻璃体的结构,房水的形成、循环途径和作用。
2.了解耳的组成;外耳道皮肤和鼓膜的结构;中耳黏膜的结构;内耳的各个组成部分,蜗管的构造,壶腹嵴与位觉斑的结构和功能,螺旋器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内、外淋巴液的形成和吸收,声波的传导途径。
3.光镜下了解眼球壁的各层结构。
4.光镜下了解螺旋器的结构。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16 |
0 |
0 |
|
|
|
|
|
|
第十七章 泌尿系统
1.掌握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掌握肾的一般结构;肾单位的概念、组成、分布和类型,肾小体及滤过屏障的微细结构与功能,肾小管各段的微细结构与功能;集合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球旁复合体的组成、结构和功能;肾间质结构;肾内血液循环的特点和功能意义;肾的神经和淋巴管。
3.了解排尿器官肾盏、肾盂、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的结构特点。
4.光镜下掌握肾的形态结构特点。
5.光镜下了解膀胱的形态结构特点。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17 |
1.5 |
1 |
|
|
|
|
|
|
第十八章 男性生殖系统
1.掌握男性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掌握睾丸的一般结构;生精小管的结构特点,生精细胞的微细结构和发育成熟的基本过程,精子的形态与结构,支持细胞的微细结构与功能;间质细胞的位置、微细结构及功能;直精小管和睾丸网的结构特点。
3.了解生殖管道附睾和输精管的结构特点。
4.了解附属腺前列腺和精囊的结构特点与功能。
5.光镜下掌握睾丸的形态结构特点。
6.光镜下了解附睾、前列腺和精子的形态结构特点。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18 |
1.5 |
1 |
|
|
|
|
|
|
第十九章 女性生殖系统
1.掌握女性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女性生殖器官的年龄性变化。
2.掌握卵巢的一般结构、卵巢的周期性变化;卵泡的发育和成熟,原始卵泡、初级卵泡、次级卵泡和成熟卵泡的形态结构;排卵的过程;黄体的形态、结构、退化和功能;闭锁卵泡和间质腺的结构和功能。
3.了解输卵管的结构与功能。
4.掌握子宫壁的一般微细结构;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的内分泌调节;子宫颈的结构特点。
5.了解阴道的结构特点和生理改变。
6.了解乳腺的一般结构、静止期和活动期乳腺的结构特点。
7.光镜下掌握卵巢、黄体和子宫的形态结构特点,掌握月经周期各期子宫内膜的形态结构特点。
8.光镜下了解乳腺的形态结构特点。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19 |
1.5 |
1 |
|
|
|
|
|
|
第二十章 人体胚胎学绪论
1.了解人的个体发生和系统发生的概念、人体胚胎学的研究内容、畸形学的研究内容。
2.了解人体胚胎学的发展简史。
3.了解学习人体胚胎学的意义和方法。
第二十一章:胚胎学总论—人体胚胎发生
1.掌握配子发生的主要事件、两性配子发生的不同之处、减数分裂的意义;受精的概念、时间、部位、过程、生物学意义和条件。
2.掌握胚前期的发育:卵裂、桑椹胚和胚泡形成;植入的定义、时间、常见部位、过程、意义和异常情况;蜕膜和初级绒毛的形成;二胚层胚盘的发生、羊膜囊和初级卵黄囊的形成、胚外体腔和次级卵黄囊的形成。
3.掌握胚期的发育:三胚层的发生;脊索和尿囊的发生;绒毛膜的形成和演变;三胚层的分化;胚期胚胎外形的变化。
4.了解胎期的发育和胚胎龄的计算。
5.掌握胎膜和胎盘的结构:卵黄囊和尿囊的形成和演变;羊膜囊的形成、结构和功能;脐带的形成、结构和功能;胎盘的形态结构、血液循环和生理功能,胎盘膜的构成。
6.了解双胎、多胎和连体双胎。
7.通过录像、各种模型和胚胎标本掌握人胚早期发育的主要事件、胎膜和胎盘的结构、胎儿与子宫的关系、先天性畸形如脊髓裂、无脑儿、葡萄胎、联体畸胎等发生的原因。
第二十二章 颜面、颈和四肢的发生
1.掌握鳃器的发生:鳃弓、鳃沟、咽囊和鳃膜的形成及位置关系。
2.掌握颜面的形成:原基和过程。
3.了解腭的发生:原基和过程。
4.了解牙的发生:釉质、牙本质和牙骨质的形成。
5.了解颈的形成。
6.了解四肢的发生。
7.掌握颜面、颈和四肢的常见畸形及发生原因:唇裂、面斜裂、腭裂、四肢畸形等。
8.通过模型掌握颜面的形成过程。
第二十三章 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发生
1.掌握消化系统的发生:前肠的衍化包括咽囊的演变、舌的发生、食管和胃的发生、肝和胆囊的发生、胰腺的发生;中肠的演变包括中肠袢的形成、生理性脐疝形成和旋转;后肠的演变、泄殖腔的分隔和发育;消化系统的常见畸形。
2.掌握呼吸系统的发生:喉、气管和肺发生的原基和常见畸形。
3.通过模型掌握原始消化管的结构及前肠、中肠和后肠的发育;肝和胰腺的发生;肺的发生。
第二十四章 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发生:
1.掌握泌尿系统的发生:前肾、中肾的发生和演变;后肾形成、输尿管芽和生后肾组织的发育;膀胱和尿道的发生、泄殖腔的分隔和演变;常见先天性畸形。
2.掌握生殖系统的发生:生殖腺的发生和分化包括性腺的发生及性别决定、睾丸的发生、卵巢的发生、睾丸和卵巢的下降;生殖管道的发生和性别分化包括未分化期、男性生殖管道的分化、女性生殖管道的分化;外生殖器的发生和分化包括未分化期、男性外生殖器的分化、女性外生殖器的分化;生殖系统的常见先天性畸形。
3.通过模型掌握中肾和后肾发生的位置关系、泄殖腔的分隔、尿生殖窦的分化和外生殖器的分化。
第二十五章 心血管系统的发生
1.掌握原始心血管系统的建立:血岛和原始血管的形成、造血干细胞的来源及胚胎早期血管的建立。
2.掌握心脏的发生:原始心脏的形成;心脏外形的建立;心脏内部的分隔包括房室管的分隔、原始心房的分隔、静脉窦的演变和永久性左、右心房的形成、原始心室的分隔、动脉干与心动脉球的分隔。
3.掌握胎儿血液循环途径和出生后血液循环的变化。
4.掌握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畸形。
5.通过模型掌握早期人胚心脏的结构、心管的生长、心房和心室的分隔、静脉窦的演变和胎儿血液循环的途径。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请打“√”)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大作业 |
其他 |
20-25 |
8 |
2 |
|
|
|
|
|
|
五、实践环节
1.绪论、上皮组织 3学时
2.固有结缔组织 2学时
3.软骨、骨和血液 3学时
4.肌组织、神经组织、课堂讨论 3学时
5.皮肤、循环系统、课堂讨论 3学时
6.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 3学时
7.消化管、复习切片 3学时
8.消化腺、复习切片 3学时
9.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复习切片 3学时
10.男、女生殖系统、复习切片 3学时
12.切片考试 1学时
13.胚胎学 2学时
总计 32学时
六、理论学时分配
章 |
内容 |
参考学时 |
1 |
绪论 |
0.5 |
2 |
上皮组织 |
1.5 |
3 |
固有结缔组织 |
1.5 |
4 |
软骨和骨 |
1.5 |
5 |
血液 |
1.5 |
6 |
肌组织 |
1.5 |
7 |
神经组织 |
2 |
8 |
循环系统 |
1.5 |
9 |
免疫系统 |
1.5 |
10 |
内分泌系统 |
1.5 |
11 |
皮肤、感觉器官 |
自学 |
12 |
消化管 |
2 |
13 |
消化腺 |
1.5 |
14 |
呼吸系统 |
1.5 |
15 |
泌尿系统 |
1.5 |
16 |
男性生殖系统 |
1.5 |
17 |
女性生殖系统 |
1.5 |
18 |
胚胎学总论 |
3 |
19 |
胚胎学各论 |
5 |
|
合计 |
32 |
七、考核方式
闭卷;
闭卷考试成绩占70%,实验课课堂讨论占10%;实验考试成绩占20%。
大纲制定者:霍涌玮
大纲审核者:周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