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Regional Anatomy
课程编码:BASM0004
课程学时:64(理论学时:16 实验学时:48)
课程学分:2.5
适用对象:五年制临床医学和法医学专业、七年制预防医学专业
先修课程:细胞生物学, 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1] 刘树伟,李瑞锡.局部解剖学 (5年制)(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2]Wang Huaijing, Liu Yong. A Textbook of Regional Anatomy (5thedition). Changchun:Jil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2009. ISBN 978-7-5384-0821-8/R323
[3] Susan Standring. Gray's Anatomy 40th Edition, Churchill Livingstone . 2009,ISBN: 978-0-443-06684-9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性质:医学基础课
目的:
1.培养学会正确使用基本的解剖器械和解剖操作技能,能熟练在尸体上解剖出相关的结构。
2.培养对解剖出的结构层次、边界、器官的位置、毗邻、血供、淋巴回流等观察学习能力,并学习绘制出一些结构线条简图。
3.掌握人体各局部解剖结构的基本理论,掌握常用局部解剖学英文词汇。
4.培养科学、严谨、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
二、课程内容简介:
局部解剖学是在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按照人体的局部分区(头部、颈部、胸部、腹部、盆部及会阴、脊柱区、上、下肢),研究各区域内结构和器官的位置、毗邻、层次关系及其临床应用的科学。通过实地尸体解剖操作和观察,巩固系统解剖学知识,掌握局部解剖学内容,了解局部解剖学知识临床应用和意义,并加强解剖技能和动手能力的训练,为进一步临床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课程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重要桥梁课程。
三、教学基本要求:
1.教学中,要始终强调按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和三严(严肃态度、严格要求和严密方法)的要求培养学生;内容安排上适当反映国内、外有关最新科学进展。
2.采用双语教学,要求学生正确使用解剖学术语,并掌握适量的常用局部解剖学英文词汇。
3.凡属“掌握内容”,一般应在课堂上把基础理论讲深讲透;对基本知识,必须通过实地解剖或局部标本观察,使学生深入全面地掌握,做到准确描述、准确辨认、联系实际活学活用,达到牢固掌握。
4.凡属“了解内容”,可以概括讲授,扼要介绍有关知识的新进展与应用,使学生有一般认识,知其要点,学到有关知识,做到一般理解。
四、教学内容及安排:
绪论
1.掌握局部解剖学的定义。了解本门课在医学教学中的地位和意义。
2.了解人体的层次和基本结构。
3.掌握解剖器械使用,了解解剖操作基本技术。
4.了解解剖操作注意事项。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 大作业 |
其他 |
绪论 |
0.5 |
|
|
|
|
√ |
|
|
第一章 头 部
第一节 概述
1.了解头部的境界与区分、面部与颅部的划分。
2.了解表面解剖:体表标志和体表投影。
第二节 面部
1.面部浅层结构:掌握皮肤及浅筋膜特点。了解表情肌配布。掌握面部血管的行程、分布及特点。掌握面神经的分布。了解三叉神经末支的出孔位置投影及其临床意义。
2.面侧区:掌握腮腺的形态、分部及腮腺鞘,掌握穿过腮腺的结构及其排列关系。了解腮腺导管的投影、面神经的分支类型。
3.了解颞下窝的位置及筋膜间隙、交通关系。
第三节 颅部
1.了解颅部分区。
2.掌握额顶枕区层次结构。
3掌握颅内、外静脉的交通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 大作业 |
其他 |
1.1 |
0.5 |
|
|
|
|
|
|
|
1.2 |
1 |
|
|
|
√ |
√ |
|
|
1.3 |
0.5 |
|
|
|
√ |
|
|
|
1.4 |
|
|
|
|
|
√ |
|
|
1.5 |
|
|
|
|
|
√ |
|
|
第二章 颈部
第一节 概述
1.了解颈部的境界与区分。了解颈部与项部划分、颈部各三角的构成。
2.了解表面解剖:体表标志和体表投影。
3.了解颈部结构配布特点。
第二节 颈部层次结构
1.掌握浅静脉及皮神经的分布。了解颈阔肌起止和位置。
2.掌握颈筋膜的层次结构和筋膜间隙及其交通关系。
第三节 颈前区
1.掌握颈动脉三角边界、内容。
2.掌握肌三角边界、内容:甲状腺区的局部解剖:甲状腺区前面的层次结构;甲状腺的位置、被膜、固定装置和毗邻。甲状腺的血管和神经,气管颈段前面的层次结构及毗邻关系。
3.了解下颌下三角、颏下三角的构成及内容。
第四节 胸锁乳突肌区及颈根部
1.掌握胸锁乳突肌区的范围及浅层结构。
2.掌握胸锁乳突肌区深面的结构及毗邻关系。
3.了解颈根部(胸颈区)和斜角肌间隙的位置及内容。
第五节 颈外侧区
1.了解枕三角的境界、内容。
2.了解锁骨上三角的境界、内容。
第六节 颈部淋巴引流
了解颈部浅、深淋巴回流。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 大作业 |
其他 |
2.1 |
0.25 |
|
|
|
|
|
|
|
2.2 |
0.25 |
2 |
|
|
√ |
|
|
|
2.3 |
1 |
2 |
|
|
√ |
|
|
|
2.4 |
0.5 |
2 |
|
|
√ |
|
|
|
2.5 |
|
2 |
|
|
√ |
√ |
|
|
2.6 |
|
|
|
|
|
√ |
|
|
2.7 |
|
|
|
|
|
√ |
|
|
2.8 |
|
|
|
|
|
√ |
|
|
第三章 胸部
第一节 概述
1.了解胸部的境界与区分。
2.了解体表标志和胸部的标志线。
第二节 胸壁
1.了解皮肤、浅血管和皮神经等浅层结构。
2.掌握女性乳房的位置关系,淋巴引流及其临床意义。
3.了解胸壁深筋膜及胸前肌与背部肌的配布。
4.掌握肋间隙的构成及其内容。
5.了解胸内筋膜的配布,胸廓内动脉的行程及其临床意义。
第三节 膈
1.了解膈位置和分部。
2.掌握膈的裂隙和薄弱区。
3.了解膈的血管、淋巴引流和神经支配。
第四节 胸膜及胸腔
1.掌握胸膜腔及胸膜隐窝的构成,掌握胸膜顶及各胸膜隐窝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
2.了解胸膜体表投影。
第五节 肺
1.了解肺的体表投影,掌握肺根的构成及各结构间的毗邻关系。掌握气管、主支气管、肺叶支气管、肺段支气管位置和形态结构。
2.了解肺叶及肺段临床意义。
第六节 纵隔
1.掌握纵隔的概念、境界和分区。了解纵隔左、右侧面观。
2. 掌握上纵隔内器官结构层次及相互毗邻关系。
3.掌握主动脉弓的三大分支的毗邻关系。掌握动脉导管三角的围成和内容。
4.了解下纵隔内容。掌握心包的组成和心包斜窦、横窦及前下窦的位置与其临床意义,识别心包内各大血管。了解心脏的体表投影及其临床意义。
5.掌握心脏、食管、胸主动脉、胸导管等的毗邻关系、血供、淋巴回流及神经支配。
6.了解奇静脉、半奇静脉的行程及其与食管静脉的关系。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 大作业 |
其他 |
3.1 |
0.25 |
|
|
|
|
|
|
√ |
3.2 |
1 |
1 |
|
|
√ |
|
|
|
3.3 |
0.25 |
1 |
|
|
√ |
|
|
|
3.4 |
|
2 |
|
|
√ |
√ |
|
|
3.5 |
|
0 |
|
|
√ |
√ |
|
|
3.6 |
0.5 |
4 |
|
|
|
|
|
|
3.7 |
|
|
|
|
|
√ |
|
|
3.8 |
|
|
|
|
|
√ |
|
|
第四章 腹部
第一节 概述
1.了解腹部的境界与区分。
2.了解腹部体表标志。
3.了解主要脏器的体表投影。
第二节 腹前外侧壁
1.了解皮肤及浅筋膜的特点、浅静脉的流注、皮神经的分布。
2.了解固有筋膜、腹前外侧壁三层扁肌、腹直肌配布特点、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腹膜壁层。
3.掌握腹直肌鞘构成。
4.掌握腹前外侧壁的血管和神经分的分布。
5.了解外科切口与腹壁层次的关系。
6.掌握腹股沟区的境界与层次。
7.掌握腹股沟管的位置、构成、体表投影及内容。
8.了解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及腹壁下动脉的行程分布。
9.了解腹股沟区的薄弱处与疝形成的关系。
第三节结肠上区
1.掌握食管腹部位置、毗邻、血供、淋巴回流和神经支配。
2.掌握胃的形态、位置、血管、淋巴引流、神经分布及其毗邻。
3.掌握十二指肠分部、毗邻及其与腹膜的关系,十二指肠乳头的位置。十二指肠悬韧带。
4.掌握肝形态、位置、毗邻、肝蒂与固定装置。
5.了解Glission系统和肝静脉系统。了解肝的分叶与分段。
6.掌握胆囊和肝外胆道构成、分段及其毗邻。
7.掌握胰形态、位置及毗邻。
8.掌握脾形态、位置、脾蒂、脾的固定装置。
第四节 结肠下区
1.掌握空、回肠位置、形态结构的区别。
2.了解盲肠形态与位置。
3.掌握阑尾位置、根部体表投影,阑尾的系膜与血管。
4.掌握结肠各部的血液供应、神经分布。
5.掌握肝门静脉组成、位置、属支和毗邻。门腔静脉间的侧支循环的途径。
第五节 腹膜后隙
1.了解腹膜后间隙的范围及内容物。
2.掌握肾的位置,毗邻、肾蒂的组成。了解肾段的概念、肾血管的变异。掌握肾的被膜及肾上腺。
3.了解输尿管的行程和狭窄部位。
4.掌握腹主动脉的位置和分支分布。
5.掌握下腔静脉的位置与属支,精索内静脉的行程和注入部位。
6.了解腰交感干的位置。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 大作业 |
其他 |
4.1 |
0.25 |
|
|
|
|
|
|
|
4.2 |
0.5 |
2 |
|
|
√ |
|
|
|
4.3 |
1.25 |
4 |
|
|
|
√ |
|
|
4.4 |
1 |
4 |
|
|
√ |
|
|
|
4.5 |
1 |
2 |
|
|
√ |
|
|
|
4.6 |
|
|
|
|
√ |
√ |
|
|
4.7 |
|
|
|
|
|
√ |
|
|
第五章 盆部与会阴
第一节 概述
1.了解盆部与会阴的境界与区分。
2.了解表面解剖。
第二节 盆部
1.了解骨盆整体观、骨盆的组成,大小骨盆的区分。
2.了解盆底肌的配布、盆筋膜的配布。
3.掌握盆膈构成。
4.掌握髂总血管、髂内动脉在盆部的行程、分支和分布。
5.掌握骶丛、盆内脏神经的位置和分布。
6.掌握盆腔淋巴结的名称,位置及注流。
7.掌握直肠位置、形态、毗邻、血管、淋巴引流和神经支配。
8.掌握膀胱位置、毗邻、血管、淋巴引流和神经支配。
9.了解输精管、前列腺、精囊腺的位置。
10.掌握子宫位置、固定装置、形态、毗邻、血管、淋巴引流和神经支配。掌握输尿管盆段与子宫动脉的位置关系。
11.了解阴道、卵巢、输卵管的位置。
12.了解盆筋膜和间隙。
第三节 会阴
1.掌握会阴境界、分区。掌握肛门三角和尿生殖三角区结构特点。
2.掌握肛管形态结构、血管、淋巴引流和神经支配。
3.掌握坐骨直肠窝的位置、境界和内容。
4.了解阴部内血管和阴部神经分支分布。
5.了解尿生殖三角区层次结构特点。
6.掌握尿生殖膈构成、会阴浅隙与会阴深隙构成及其内容。
7.掌握阴囊的层次结构、睾丸被膜、精索的组成及其被膜。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 大作业 |
其他 |
5.1 |
|
|
|
|
|
√ |
|
|
5.2 |
1 |
|
|
|
|
|
|
|
5.3 |
1 |
|
|
|
√ |
|
|
|
5.4 |
|
|
|
|
|
√ |
|
|
5.5 |
|
|
|
|
|
√ |
|
|
第六章 脊柱区
第一节 概述
1. 了解脊柱区的境界和分区。
2. 了解脊柱区的体表标志。
第二节 层次结构
1. 了解脊柱区的皮肤浅筋膜深筋膜的特点。
2. 掌握脊柱区肌肉的层次、听诊三角、腰上三角、腰下三角的位置境界和临床意义。
3. 了解脊柱区深部的血管和神经配布。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 大作业 |
其他 |
6.1 |
|
|
|
|
|
√ |
|
|
6.2 |
|
|
|
|
|
√ |
|
|
6.3 |
|
|
|
|
|
√ |
|
|
6.4 |
|
|
|
|
|
√ |
|
|
第七章 上肢
第一节 概述
1.了解上肢的境界与区分。
2.了解表面解剖。
3.了解上肢的长度、轴线及对比关系。
第二节 肩部
1.了解肩部的分区及各区的内容。
2.掌握腋窝位置、构成、内容。腋窝各壁的构成,腋窝前壁的层次结构,腋动脉分段、分支及其与臂丛的毗邻关系。腋淋巴结群的位置及流注关系。腋腔峰窝组织的交通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3.掌握三边孔(隙)与四边孔(隙)构成和通过的结构。肌肩袖的构成及临床意义。
4.了解肩周动脉吻合网的构成及其临床意义。
第三节 臂部
1.臂前区浅静脉、皮神经起始、经行、注入、分布。
2.了解前骨筋膜鞘的构成及肌肉。
3.掌握肱血管、正中神经及尺神经的行程。
4.掌握臂后区浅层结构。
5.了解后骨筋膜鞘的构成及肌肉。
6.掌握肱骨肌管构成、内容即桡神经及肱深血管的行程、分支及分布。
第四节 肘部
1.掌握肘前区浅层结构,包括浅静脉的吻合类型及其应用意义,皮神经的位置。
2.掌握肘窝构成及其内容的毗邻关系。
3.了解肘后区浅、深层结构。
4.掌握尺神经的位置及临床意义。
5.了解肘关节动脉网的构成。
第五节 前臂部
1.了解前臂前区浅层结构。
2.了解前骨筋膜鞘的构成及肌肉的配布。
3.掌握尺、桡血管、神经及正中神经的行程与分布。
4.了解前臂后区浅层结构、后骨筋膜鞘的构成及肌肉的配布。
5.掌握骨间后血管、神经的行程和分布。
第六节 腕和手
1.掌握腕前区层次结构。
2.掌握腕管的构成及其内容的排列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3.了解手掌层次结构。掌握手掌皮肤及浅筋膜特点、皮神经的分布。了解手掌深筋膜、掌腱膜的构成及掌中间筋膜鞘的构成、结构层次,以及掌中间隙和鱼际间隙的位置及交通关系。
4.了解腕后区及手背层次结构。掌握浅静脉及皮神经分布。了解深筋膜的附着、手背间隙,肌腱的排列和结构特点。
5.了解手指皮肤、皮下组织、腱鞘及滑液鞘的构成及内容。了解指背腱膜的构成、附着及功能。了解指端密闭间隙的构成及临床意义。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 大作业 |
其他 |
7.1 |
0.25 |
|
|
|
|
|
|
|
7.2 |
1 |
4 |
|
|
√ |
|
|
|
7.3 |
0.25 |
4 |
|
|
√ |
|
|
|
7.4 |
0.25 |
2 |
|
|
√ |
|
|
|
7.5 |
0.25 |
2 |
|
|
√ |
|
|
|
7.6 |
|
|
|
|
|
√ |
|
|
7.7 |
|
|
|
|
|
√ |
|
|
7.8 |
|
|
|
|
|
√ |
|
|
第八章 下肢
第一节 概述
1.了解下肢的境界与区分。
2.了解表面解剖。
3.了解下肢的长度、轴线及测量线。
第二节 臀部
1.了解臀部境界、层次结构。
2.掌握梨状肌上、下孔及坐骨小孔的构成,以及出入这些孔道的血管和神经。
3.了解坐骨神经与梨状肌的关系和类型。
4.了解髋关节周围的动脉吻合网深层结构。
第三节 股部
1.了解股部境界与分区
2.掌握股前区浅血管和皮神经的分布、浅淋巴的分群,位置及流注关系。
3.了解股前及股内侧筋膜鞘的构成及肌肉。
4.掌握阔筋膜及其所构成髂胫束和隐静脉裂孔(卵圆窝)的形态结构特点。
5.掌握肌腔隙与血管腔隙构成、内容。
6. 掌握股三角境界、位置、构成及其内容的毗邻、股三角的交通关系。股鞘与股管构成、内容。
7.掌握收肌管的构成及内容。
8.掌握闭孔血管和神经的行程与分布。股动脉分支类型。
9.了解股后区皮肤与浅筋膜、皮神经分布。
10.了解坐骨神经的行程、分支和分布。
第四节 膝部
1.了解膝部境界与区分。
2.了解膝前区浅层结构及深层结构。
3.了解膝后区皮肤及浅筋膜、皮神经。
4.掌握腘窝的境界、位置、构成及其内容的毗邻、腘窝的交通关系。
5.了解膝关节动脉网的构成及其应用意义。
第五节 小腿部
1.了解小腿部前区浅层结构。
2.了解小腿前骨筋膜鞘的构成及肌肉。
3.掌握胫前血管、神经的起止、行程及分布、腓浅神经的行程、分布及其临床意义。
4掌握小腿后区浅层结构。
5.了解小腿后骨筋膜鞘的构成,肌肉配布。
6.掌握胫后血管和胫神经的起止、行程、分支和分布。
第六节 踝与足部
1.了解踝前区皮肤与浅筋膜特点。掌握浅静脉与皮神经的分布。
2.掌握足背动脉的位置、分支分布及其与腓深神经的关系。
3.了解踝后区皮肤与浅筋膜特点。
4.掌握踝管的构成及内容的排列关系。
5.了解足底深筋膜的特点及筋膜鞘,足底肌分群、足底内外侧血管神经的位置、足底动脉弓的构成。
6.了解踝区动脉网的构成及其应用意义。
教学安排及教学方式
|
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
课后环节 |
章节数 |
授课 |
实验 |
上机 |
讨论 |
作业 |
自学 |
综合 大作业 |
其他 |
8.1 |
0.25 |
|
|
|
|
|
|
|
8.2 |
0.25 |
2 |
|
|
√ |
|
|
|
8.3 |
1 |
2 |
|
|
√ |
|
|
|
8.4 |
0.25 |
2 |
|
|
√ |
|
|
|
8.5 |
0.25 |
2 |
|
|
|
|
|
|
8.6 |
|
|
|
|
√ |
√ |
|
|
8.7 |
|
|
|
|
|
√ |
|
|
8.8 |
|
|
|
|
|
√ |
|
|
五、实践环节:
章 |
内 容 |
参考学时 |
1 |
绪论、下肢 |
8 |
2 |
上 肢 |
12 |
3 |
头 部 |
4 |
4 |
颈 部 |
4 |
5 |
胸 部 |
8 |
6 |
腹 部 |
12 |
7 |
盆部与会阴 |
0 |
|
总学时 |
48 |